失智照護門診
台灣失智總人口約26萬人,且每日以新增3人的速度成長,失智症,是一種無法痊癒,且會持續惡化的疾病,家中只要有一個老人罹患了失智症,會影響到身邊的照顧者或是整個家庭,病患從出現失智症狀到死亡,整個病程約8~10年的時間,對家屬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照顧者必須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照護的第一步是要正確的理解被照顧者,除了疾病及其所造成的障礙嚴重度以外,還必須包括性格、生活史、生活環境及習慣等資料。由於失智症是無法治癒的,相形之下失智症照護的目標就變得更重要。
認識失智症患者
失智症患者所出現的症狀每個人都有不同。理解長者的失智症狀態是照護的第一步。首先,需探究造成失智症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其原發性因素為阿茲海默症,還是腦血管障礙或者是其他疾患(路易氏體)所引起的;再來也要了解身體狀態、精神狀態 、生活環境狀態等次要因素。掌握有關失智症者的生活史、職業史、性格等資訊,才是所謂的理解失智症者。
失智症者因認知功能衰退,加上因高齡其視力及聽力也日漸衰退、或因腦中風所致的半身麻痺及變形性關節炎所帶來的運動障礙等原因,使其人身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脅。因此,預防跌倒、火傷、誤嚥、溺死等也是重要的基本照護。光線明亮的走廊、樓梯的扶手、不易滑倒的浴室地板、外出時的監視等都是預防高齡者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
失智症依據其不同的病程,提供以下基本的照護原則:
1.把焦點放在他的能力與長處:雖然疾病會奪去失智者的部分能力,但仍有許多能力會保留,如能自己洗臉、掃地、拔草、唱歌、說話等,請盡量讓患者做他會的事情。
2.支持失智者的獨立:應給予失智者尊嚴與尊重,支持他們儘可能保有獨立,並自己安排生活的內容,維持堅強活躍的心靈,執行自我管理。安排規律作息,保有家庭功能:每天散步、晒太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情緒、生理時鐘及夜間睡眠,而參與家務及家庭聚會,能讓提高患者的自我價值。
3.適度調整照顧者的標準和習慣: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患者做他想做的事,給他較多的自由,降低照顧者對失智者的控制。失智者原本會做的但現在不會做,您可以先提醒他、帶著他做,必要時才替他做。失智者拒絕時請勿勉強,等一會後再嘗試另一方式。
4.了解失智者過去背景及生活經驗:儘量配合長輩的習慣及喜好,多談他熟悉的往事,以維持言語能力並促進愉悅情緒。或多引導失智長輩與他人互動,可促進其語言能力及人際滿足感。
5.在失智者可接受的範圍內,多以身體接觸的方式傳達溫暖與關懷,維護失智者尊嚴,不以對待孩子的態度待之,但以疼惜孩子的心情愛他。失智者的狀況會隨病程而改變,沒有失智患者的病症是一模一樣的,照顧者需要配合其狀態來調整照護方式,尊重每一位失智者的獨特性。
6.多吸收他人照護經驗,可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照護方式,耐心、愛心很重要,但總有不夠用的時候,照護者要接受自己的情緒,並運用社會資源。
失智早期徵兆 :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多因人而異,但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開始,以下十大警訊是失智症常見早期徵兆:
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
9.個性改變。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失智症的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重點在預防或避免危險因子,以延緩失智症的發病年齡。
建議預防措施如下:
1.多主動接觸新事物、多動腦筋,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如:多看報章雜誌、寫作、打橋牌、繪畫、園藝、烹飪等。
2.加強平時休閒活動,強化腦部機能,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
3.有效控制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
4.避免肥胖或過重,維持理想體重。
5.儘量飲食清淡,攝取深海魚類或使用未飽合油脂來烹調。
服務項目:
1.提供對失智症患者疾病的知識與全方位衛教照護,針對病患特定問題進行衛教。
2.極早期失智症篩檢發現疑似的病患,轉介至記憶門診,並早期診斷失智症,可以大大改善病患認知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避免疾病惡化。
3.定期舉辦失智患者及家屬相關的健康講座,藉以提升患者與家屬對於疾病的認知與照顧能力,提供失智症病患家屬心理支持。
即日起增設銀髮族門診,由榮總馬階主治醫師鄭丁靚女醫師看診,服務親切.看診仔細,專治失眠,三高與老人衰弱等症狀,有需求的民眾可預先掛號,以免久候!
失智門診、銀髮樂活門診:
星期一、星期六 早上8:30~12:00
星期三 下午:3:00~6:00,晚上7:00~10:00
預約門診::02-29941168
📬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港路26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