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又可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這是一個牽涉多方面代謝異常的症候群。學者們在探討代謝症候群致病機轉的過程中發現內臟脂肪的堆積為其主因。而目前認為代謝症候群不是由單一因素所造成,其中肥胖及胰島素阻抗是最重要因素。
臨床常現症狀:
肥胖
胰島素阻抗
葡萄糖耐受性不良(Glucose intolerance)
高脂血症
血液凝固異常
高尿酸血症
代謝症候群是致命病症的警訊
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台灣地區18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患者約有289萬人,平均每5名男性或每6名女性中就有1人是代謝症候群者。在同樣的BMI下,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且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專家鄭重警告,世界人口中第二個最容易被它盯上的族群,是台灣人,僅次於印度人,台灣民眾不宜輕忽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危害。
從醫療角度,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病前狀態,指的是危險因子集合、手牽手同時出現的現象。當人體出現血壓、血脂或血糖高,除非到了產生疾病地步,並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而難以察覺,甚至知道卻仍然不以為意,而讓其演變成致命性的疾病。
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幕後殺手
過多的內臟脂肪組織與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元凶,它會在人體內誘發以下的疾病代謝症候群VS.心血管疾病風險,《美國心臟學院期刊》發表統計分析證實,代謝症候群是觀察一個人是否屬於罹患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強烈指標。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民眾未來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4、3、2倍。
代謝症候群VS.糖尿病風險
所謂「胰島素阻抗」指的是人體內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養分,轉化成身體可使用的能量。2002年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6倍。
代謝症候群VS.死亡率風險
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未來10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多出35%。若單看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多了74%。代謝症候群還會導致腦部萎縮,增加失智症、憂鬱症風險,及引發尿臟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不孕症、勃起功能障礙、過勞死、猝死、睡眠呼吸障礙等疾病。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預防勝於治療,代謝症候群的預防以改變生活型態為主,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標準體重著手,飲食要掌握低鹽、低糖、低油、高纖的原則,多吃蔬菜,適量攝取水果,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肉類方面則儘量以白肉取代紅肉。另外要培養規則的運動習慣,盡量達到每天有30 分鐘的中強度體能運動,如騎腳踏車、快走、走樓梯、爬山等。還要保持理想的體重,避免肥胖。有抽菸的民眾更是一定要戒菸,抽菸除了同樣會導致血管的硬化與阻塞,還會影響肺功能,增加癌症的發生率,可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鄭骨科耳鼻喉科,響應衛生局,持健保卡可參加「戒菸門診」,讓專家來幫助您戒菸,希望民眾善用。
定期檢查且配合治療
要提醒大家,定期的健康檢查是絕對必要的,不論在健保給付,年滿40歲以上「成人定期健檢」或自費健檢中,代謝症候群的指標都是最基本的檢查項目。大家要熟悉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任一項指標有異常,就應該篩檢其他四項指標。如有異常,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並配合醫囑治療,才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擁有健康及有品質的生活!
養成佷好的運動習慣
目前科學上已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中等程度以上的運動量可以使孩童、中年及老年族群代謝症候群的發生減少,因此不難想見在預防代謝症候群上運動的重要性。除了在生活的餘暇中養成規律的有效運動習慣外,更要在每天的生活中為自已找一些運動的機會。首先我們來談什麼是有效的運動呢?所謂有效運動乃是指能讓自已的心肺耐力及肌力,在運動的過程中得到適度訓練並進而增強的運動。
至於其運動的方式則不拘,但是仍應注意在活動的過程中,儘量避免運動過程中所會帶來對關節的衝擊及傷害,像騎自行車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若在生活中缺乏運動時,也應在每天的生活中為自已找運動的機會,諸如:把車停遠一點,或在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時提早一站下車,或者上下樓梯時多用雙腳取代電梯等,而待這樣的行為一旦養成後,也將不知不覺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創造出許多運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