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炎

29

頸椎炎是一種多發病,在40-60歲為高發年齡,70歲以後發病率為100%。但現在已經在逐步年輕化發展。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急慢性損傷、職業特點及個人的體質包括遺傳特質有密切的關係,此外個人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有著一定的影響。

導致頸椎炎的病因是多樣的,從病因的來源來看,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

(一)外力作用-損傷

1、直接暴力損傷

直接暴力是直接作用於受傷部位的機械力,包括作用於頭部的垂直暴力、作用於頸部的剪切力、扭轉力等作用。如交通意外時,頭部被撞擊;某些高速、強對抗性的運動性損傷;在某些公共場合,頭部被撞擊,或過度前屈、後抻側彎而被損傷等。直接暴力較小的時常引起頸部軟組織挫傷,如前縱韌帶撕裂,加速受損節段的頸椎退行性變;力量較大時常引起棘突、椎板和椎弓根的骨折,也可以引起椎間盤突出。損傷時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受損症狀和頸部疼痛,甚至會引起椎體的壓縮性骨折,造成頸椎的生理前屈消失或弧度減小。

2、間接暴力損傷

間接暴力是通過肢體傳遞,作用於頸椎的不同部位,其引起的頸椎病也有所不同。最易引起的問題就是頸椎不穩,加速受損節段頸椎的退行性變。由於頸椎局部軟組織損傷,如未能及時處理,久之就會引起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構成對神經或脊髓的壓迫和刺激。

綜上所述,頭頸部的外傷與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有明顯的關係,根據損傷的部位、程度可在各個不同階段產生不同影響。很多頸椎病患者早期都曾有外傷史。

3、慢性損傷

慢性損傷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的最大值時的各種超限活動所引起的損傷。這有別於急性損傷,而是一種長期的超負荷。

1睡眠姿勢不良,枕頭過高,致使頸部肌肉和關節平衡失調,加速了頸椎退行性變過程。

2是日常生活習慣不良,如長時間玩麻將,長時間看電視,尤其是躺在場上高枕而臥等,都是不良的生活習慣,使頸部肌肉韌帶組織超負荷,引起勞損,頸椎加速退化。

3是工作姿勢不良,如從事計算機、顯微鏡、雕刻、刺繡等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的人員。在頸部屈曲狀態下,頸椎間盤壓力大大高於正常體位,極

易加速頸椎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和頸部軟組織的勞損。

 外感因素

外感因素主要指氣候條件反常導致的致病因素,中醫學有風、寒、暑、濕、燥、火六類,包括了過度的溫度變化(寒冷和炎熱)、濕度變化(潮濕和乾燥)和其他生存環境(微生物)的變化。例如頸部急性和慢性感染時,炎症可直接刺激鄰近的肌肉和韌帶,致使韌帶鬆弛,肌張力減低,椎節內外平衡失調破壞了其穩定性,加速和促進了退行性變的發生和發展。誘發頸椎病的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二) 頸椎炎的內因

導致頸椎病內因,一般分為年齡因素、體質因素、解剖結構缺陷、職業損傷、生活習慣、精神狀態影響等。內因一般不頸椎病的發生,外因作用於人體時起到協同作用。

年齡:年齡一般導致頸椎的損傷,只是與頸椎的損傷間接相關。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隨之退行性變,容易破裂,椎間盤破裂流出的髓核使脊神經和竇椎神經受到刺激,從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體質:受先天因素(遺傳)的影響,每個個體對環境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和適應力都不同。先天不足的患者,由於股價格本身的缺陷,在頸椎受到暴力衝擊的時候,極易發生損傷。骨骼的發育不良,骨的代謝障礙,其他遺傳性疾病,除可以引起頸椎病外,還可以在頸椎損傷的時候加重病情,或影響頸椎病變的修復。

(三)結構缺陷

頸椎的解剖結構缺陷,可以是骨的結構缺陷,椎體和附件的發育不良,如隱性脊柱裂、半椎體畸形、先天性椎體融合,棘突畸形等。也可以是血管、肌肉、肌腱、韌帶等先天發育不良。頸椎的解剖結構缺陷,使頸椎各部位對暴力的耐受度不一致,受到暴力衝擊的時候,結構薄弱部位就容易發生損傷和脫位。

(四)精神狀態

人的精神狀態不僅與發病有關,而且與疾病的康復密切相關。精神狀態可直接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長期的精神緊張狀態,頸、背部的肌肉就一直處在緊張狀態,導致頸、背痛的發生。長期的精神緊張者,頸肩部肌肉就不能夠放鬆,在左右兩側肌肉張力不等的狀態下,高張力側肌肉收縮,就會導致頭痛、頭暈的發生。長期以往,頸椎椎間盤纖維環退行性變加快,引起頸椎間盤突出而發生症狀。

(五)平衡失調

左右失衡:脊柱無論是從外部還是內部來看,都是一個平衡的系統,左右應該是對稱的。暴力的衝擊,肌肉張力的不對稱,就會導致頸椎左右的不對稱,將刺激到行走於頸椎的椎間孔和關節周圍的神經,引起神經痛。頸椎失衡時最常見的臨床原因之一。

前後失衡:從側位看頸椎,頸椎向前是一種向前彎曲的一種生理曲度,長期的外力作用使這種生理彎曲度改變,如果前突加大,會使頸後肌群反應性增高,導致頸肩部疼痛和頭痛、頭昏等症狀。如果頸部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反弓,由於頭部重心前移,頸後部肌肉受到牽拉作用加大,同樣會導致頸肩部不適,頸肩痛,頭痛,頭暈等。

內外失衡:頸椎的內平衡時由前,中,後三柱關節、關節囊和椎間盤組成,外平衡系統是由頸椎韌帶、肌肉、筋膜等組成。無論是頸椎的內平衡還是外平衡失調,都會直接頸椎病的發生。

臨床症狀可分為四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

1)神經根頸椎炎型:表現為頸、肩、背部疼痛或酸、脹痛、針刺樣或燒灼樣痛、頸部活動受限,上肢可有發沉、無力、麻木、握力減退、肌肉萎縮等現象。

2)脊髓型:表現為上、下肢麻木、肌肉無力、步態不穩易摔倒,甚至出現排尿不暢、排尿困難、排便無力、便秘、四肢癱瘓。

3)椎動脈型:表現為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耳鳴等,多為一時性或頸椎處於某種姿勢,當頭部離開該方位時症狀即可消失或者明顯好轉。

4)交感神經型:表現為心慌、咽梗、胸悶氣短、血壓升高、多汗(只局限於一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出現於半側身體。

預防頸椎炎,應注意以下事項:

1、注意睡臥時姿勢,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防止落枕。

2、不宜長時間伏案工作,注意勞逸結合,休息 時,可自行拿捏頸項肌。

3、預防頸項部著冷,使用空調或風扇時,當頸椎炎心風寒刺激。

4、預防和治療慢性咽喉部感染,避免感冒。

5、禁止頸椎鍛煉,不宜旋轉頭顱或扭動頸椎的操練。

6、頸椎牽引要在醫師指導下,以達到症狀緩解舒適才好。

7、騎車或行走時,不要突然快速轉頭,以免猝倒。

8、症狀加重時,及時與專科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