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與胼胝治療

門診中這位患者,在腳趾部位長了一個狀似雞眼的硬皮,在別家診所進行水楊酸及電療治療了約二十多次不見改善,長期的摩擦所產生的疼痛,困擾他一年多,經本院院長以門診手術去除,約一個星期傷口漸漸癒合,也逐漸恢復了以往的生活品質。


長在腳底、腳趾頭的雞眼或是病毒疣?


治療雞眼,主要是緩解當事者的疼痛不適,不一定要 100% 去除雞眼本身;治療病毒疣的目標則有所不同,務必不留活口,不能有漏網之魚。病毒疣,一定要治療,請不要期待它會自己痊癒。除此之外,病毒疣會往旁邊擴散,也具有傳染給他人的風險,因此請儘早接受治療,避免夜長夢多。

雞眼是皮膚受到壓迫與摩擦後,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斷向下變厚、變硬的一種角化組織,看起來透明,中心會有呈黃白色突起的硬顆粒。 

雞眼最大的問題就是會痛,而且很難完全清除掉,雞眼的角質是一層一層不斷向下增生,愈往下開口愈小,像一個倒過來的圓錐,最深可能壓迫到真皮層。所以即使把表皮清理掉,底下還有一層,若再一直往下摳,就很容易傷害到旁邊正常的組織。 

而且如果不找出引發雞眼的原因,即使去除了日後也很可能會再長出來,雞眼在皮膚科幾乎是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它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穿了太緊或太硬的鞋子,或是走路時習慣將重心偏向某一邊,也有些人是足部關節、骨頭變形,造成足底某一處受的壓力特別大,像是拇指外翻、扁平足等。 

 

治療雞眼需要耐心 

長了雞眼時,要避免繼續摩擦而造成惡化,當會痛而且造成困擾時,需要積極治療,治療的原則是,不論怎樣都不要硬剪或摳下雞眼。也不用完全清除,治療到不痛的階段就可以停止。

長在腳底、腳趾頭的雞眼或是病毒疣,兩者有類似的症狀;雞眼和病毒疣一開始都不會造成身體不適,不過當病灶的尺寸變大之後,走路的時候就會開始出現壓痛、不舒服。

雖然兩者的症狀很類似,但是對於當事者的影響則是大大的不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者的差異。



「雞眼治療」的圖片搜尋結果

什麼是雞眼?

雞眼,是腳底皮膚與鞋子反覆摩擦,導致皮膚增厚的現象。由於走路時,腳掌踩踏地面的反作用力,讓雞眼會更深入皮膚深層,所以當雞眼的尺寸變大、厚度加深之後,每當腳踩一下地面,雞眼的所在處就會痛一下。

因為我們的腳底並不是完全平坦的平面,所以雞眼常發生在腳底皮膚和鞋子彼此長期摩擦的特定位置。至於腳趾頭的雞眼,則多半出現在大腳趾以及小腳趾的外側。

如果我們用小刀片,輕輕地剝除雞眼最外層的部分,有時候可以看到病灶中間有一個半透明小圓點,因為外觀像是顆眼珠子,所以才有「雞眼」 這個的稱號的由來。

什麼是病毒疣?

病毒疣,源自於人類乳突病毒,顧名思義,必須是病毒接觸、並感染到皮膚才會長出病毒疣。病毒疣可以發生在腳的任何部位,不限於摩擦處。

當我們用小刀片剝除病毒疣的表面,有時候會看到病灶出現小黑點,甚至出現微血管滲血等特徵。

病毒疣,一定要治療,請不要期待它會自己痊癒。此外,病毒疣會擴散,也會傳染,因此愈早治療,效果愈好。雞眼和病毒疣的治療,有何不同?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治療的客觀目標。換句話說,治療雞眼,主要是緩解當事者的疼痛不適,不一定要 100% 去除雞眼本身;治療病毒疣的目標則有所不同,務必不留活口,不能有漏網之魚。

雞眼與胼胝是皮膚增厚變硬的角質,因持久過度的摩擦或壓力而造成,如果壓力分佈在較大的面積(例如:大於1平方厘米),則角質增厚呈現均勻片狀,稱為胼胝;如果壓力集中在小部位,厚皮中央形成特別深陷圓錐狀的硬皮,稱為雞眼。當穿著不合腳的鞋、高跟鞋、天生骨骼結構的異常,或是由於神經、肌肉、關節疾病影響走路姿勢,都可能導致行走時壓力分佈不均,壓力集中於少數部位,因而形成腳部的雞眼與胼胝。

現今就醫常見治療方式為開立水楊酸乳酸處方藥水,或是以刀片直接將厚皮削薄,其它方式如冷凍治療、電燒、電燒切除等,也都可以去除雞眼與胼胝。無論是採用何種治療,日後若未改善行走壓力分佈不均的問題,雞眼與胼胝極容易復發。

預防的簡單方法

要預防雞眼與胼胝復發的簡單方法是選擇合腳的鞋子,也可以使用雞眼護墊分散壓力;若是由於骨骼結構異常,程度較嚴重者,有時需要特殊訂製鞋子,或是進行手術矯正,才能有效解決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