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疤痕、蟹足腫治療
肥厚性疤痕、蟹足腫的形成與體質有關,黃種人及黑人較容易發生,約有6%的盛行率。易出現在上臂、肩膀、胸前及有皮膚張力處。兩者十分相似,甚至不易區別。
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又稱為增生性疤痕、肥大性疤痕,都是疤痕組織,當皮膚受傷後,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就會形成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蟹足腫的形成與體質及受傷部位有關,其外觀與肥厚性疤痕相似,甚至無法區別。
簡易區分方式為,「肥厚性疤痕」是疤痕增厚、變紅、變硬,侷限於受傷部位,且通常受傷幾個星期後發生,在幾個月間逐漸變大,之後慢慢穩定,進而變小;而蟹足腫則是會不斷增生疤痕,甚至長得比原來的傷口還大、紅腫且不規則的隆起,像極了亂長的蟹腳,極其痛癢,也不易消失。
為何傷口癒合後會產生疤痕?
疤痕的發生可能與傷口癒合過程的發炎有關,胚胎皮膚受傷後並不會留下疤痕,有學者推測可能由於胚胎皮膚的傷口癒合過程環境,較缺乏發炎細胞(如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肥大細胞)、發炎性的細胞激素((如IL-6, IL-8)與某些生長因子(如TGF-β),如果在胚胎皮膚注射IL-6, IL-8, TGF-β或cyclooxygenase-2等物質,或以細菌誘發感染,胚胎皮膚就會產生發炎反應,之後將出現纖維化的疤痕組織。(Bagabir R. Immune profiling of keloid disea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nchester, 2013)。
區別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增生性疤痕):
肥厚性疤痕/增生性疤痕只會侷限在原來的受傷部位,且可能會縮小,但蟹足腫則會向四週蔓延,形成猶如「蟹足」狀的病灶,且不會隨著時間變小。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與都可能有泛紅、癢、刺痛、抽痛的不適感覺,雖然蟹足腫的症狀可能會更嚴重,但肥厚性疤痕仍有可能有相同症狀,無法純粹由不適感來區別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
蟹足腫與肥厚性疤痕治療方式:
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類固醇、化療藥物注射、冷凍治療、肉毒桿菌注射、雷射…等,當病患的蟹足腫或肥厚性疤痕獲得控制後,也可藉由階段性手術將疤痕縮小。
手術方式:當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能會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蟹足腫病灶,但此方法的風險在於術後有可能蟹足腫會再度復發,且比原先的病灶更大,因此手術後務必要搭配其它方式例如:病灶注射、冷凍治療、放射線治療等,防止蟹足腫再度生成。
肉毒桿菌素注射:此為較新的治療方式,可抑制纖維母細胞的移行與增生,並促進纖維母細胞的細胞凋亡,進而抑制纖維母細胞的活性,並減少蟹足腫病灶的張力。
染料雷射/脈衝光治療:推薦染料雷射,亦可採用血紅素吸收波段的脈衝光治療,藉由破壞疤痕組織的血管架構,阻斷其血流供應,促使疤痕組織萎縮。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式還是需以專業醫師評估為主,才能擺脫「惱人的疤痕」。